HiMCM数模比赛的“坑”你中了几个?一文告诉你如何精准避坑!

在HiMCM数学建模比赛中,很多同学虽然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和编程能力,但由于选题犹豫、准备不充分、时间安排混乱、模型堆砌等问题,最终影响了比赛成绩。以下是一些常见的“踩坑”经历及应对策略,供参赛团队参考。

一、选题犹豫不决 —— 时间浪费在起点!

常见问题:

面对多个题目迟迟无法决定

没有结合团队优势做判断

后期频繁更换题目,导致进度落后

解决策略:

快速讨论每道题目的可行性(0.5–1天):

分析题型:是偏工程、统计、运筹、预测还是优化?

评估难度:是否需要大量数据支持?是否有现成模型可借鉴?

结合团队优势选择题目

编程强的队伍可尝试复杂算法类题目;

写作能力强的同学适合偏分析或政策建议类题目;

数学基础扎实的队伍可以挑战理论性较强的题目。

请教指导老师

在初步讨论后向老师咨询,获取专业建议;

老师可能提供过往经验和资源推荐。文献辅助决策

同时开始查找相关文献;

若某一题文献丰富,可作为保底选项。

一旦选定,不再轻易换题!

换题会极大消耗时间和精力;

已有的资料和思路将前功尽弃。

二、赛前准备不充分 —— 临时抱佛脚,效果差!

常见问题:

对建模流程不了解,临阵磨枪

缺乏论文写作经验,表达不清

编程基础薄弱,模型实现困难

解决策略:

提前学习建模基础知识(至少提前2–3个月):

掌握常用模型:线性规划、回归分析、蒙特卡洛模拟、图论等;

学习建模流程:问题重述 → 假设建立 → 模型构建 → 求解验证 → 结果分析。

提升英文论文写作能力(适用于HiMCM/MCM):

学习学术写作规范;

练习撰写摘要、引言、结论等模块;

可以阅读往年O奖论文,模仿语言风格。

掌握基本编程技能

Python、MATLAB 或 Excel 是建模常用的工具;

能够完成数据处理、可视化、简单算法实现;

团队中应至少有一人熟悉编程操作。

三、时间安排不合理 —— 前松后紧,最后赶工

常见问题:

前期花太多时间讨论,后期写论文时间不足;

没有明确分工,导致任务重复或遗漏;

最后一天通宵赶稿,质量大打折扣。

解决策略:

制定详细的时间表,并严格执行:

时间阶段 主要任务
Day 1 讨论选题、查找文献、确定研究方向
Day 2 初步建模、分配角色(模型/编程/写作)
Day 3–4 模型实现、结果分析、撰写论文初稿
Day 5–6 修改完善、图表补充、润色语言
Day 7 最终检查、格式调整、提交

小贴士

即使模型还没完全跑出来,也可以先写论文框架(如背景介绍、假设、方法思路);

写作部分尽早开始,避免最后一天赶稿;

定期开小组会议同步进度,确保每个环节按时完成。

四、模型不合理 —— 堆砌算法,缺乏逻辑

常见问题:

不了解模型适用场景,盲目套用;

模型过于复杂或过于简单,难以说明其合理性;

多个模型无比较标准,给人“堆砌”的感觉;

忽视实际意义,只追求数学技巧。

解决策略:

模型选择要有依据

明确模型适用范围;

结合题目要求选择合适模型;

如果使用已有模型,需说明为何适用;

如自建模型,需给出清晰推导过程。

避免盲目堆砌模型

一个模型+深入分析 > 多个模型+浅层描述;

使用两个模型进行对比是可以接受的,但必须说明其优劣;

强调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,而非技术复杂度。

强调模型的解释力与实用性

建模的核心是解决问题,而不是炫技;

能否有效解释现实问题、给出可行建议比模型本身更重要。

【HiMCM赛事信息/组队招募/课程信息】

扫码添加顾问老师,一对一咨询!

更有HiMCM【获奖论文】限时免费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