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MCM不仅是一场数学建模竞赛,更是一次高强度、高协作的团队项目实战。许多队伍在备赛初期信心满满,却在14天内因细节疏忽或协作失误而“翻车”。以下是根据多年带队经验总结的 五大高频“踩坑点”+针对性解决方案,助你避开雷区,高效产出高质量论文。
HiMCM 避坑指南
坑点一:角色不清 → 甩锅摆烂
典型表现:
“谁负责写摘要?”“模型是谁做的?”——无人认领;
第10天发现关键模块没人做,队员互相推诿;
有人全程“潜水”,最后两天突击补漏,质量堪忧。
解决方案:“文档 + 项目经理”双驱动
明确分工:开赛首日即确定角色(如:建模手 ×2、编程手、写作手、PM);
设立PM(项目经理):不一定是指导老师,可由逻辑清晰、沟通力强的同学担任,负责每日进度追踪;
使用共享文档:在腾讯文档/Notion中创建《任务看板》,标注每项任务的负责人、截止时间、完成状态;
每日站会:哪怕只有10分钟,同步进展、卡点与明日计划。
坑点二:过度打磨单一模型 → 忽略整体完整性
典型表现:
花3天优化一个“完美”算法,但其他问题未覆盖;
“我再改一版模型就画图” → 结果没时间作图/写分析;
论文结构残缺,只有深度无广度。
解决方案:“机械模型优先,完整性 > 深度”
先搭骨架,再填血肉:第1–3天完成所有问题的基础模型框架(哪怕粗糙);
设定里程碑:
Day 3:完成全部问题初版模型;
Day 7:完成所有图表初稿;
Day 10:完成论文初稿;
接受“够用就好”:HiMCM评分看重逻辑闭环与问题覆盖全面性,而非单一模型的极致优化。
坑点三:重模型轻表达 → “用心做模型,用脚写论文”
典型表现:
模型代码跑通了,但论文描述模糊、逻辑跳跃;
直接截图Python输出表格,排版混乱;
图表无标题、无单位、配色刺眼;
摘要写成流水账,无法体现核心贡献。
解决方案:“输出即产品,渲染即尊重”
写作与建模同步进行:每完成一个模块,立即撰写对应段落;
图表规范:
使用 LaTeX 或 Matplotlib 精细排版(禁用Excel默认样式);
所有图/表需有编号、标题、来源说明;
配色参考学术期刊(推荐使用 ColorBrewer 或 Seaborn 默认主题);
学习O奖论文排版:观察其段落衔接、术语一致性、视觉留白;
摘要单独打磨:最后一晚专门优化摘要——它是评委最先读、也最可能决定印象的部分。
坑点四:滥用AI却不声明 → 学术诚信风险
典型表现:
用ChatGPT直接生成段落,稍作修改就放入论文;
AI提供核心思路,但未在报告中说明;
误以为“只要改写就不算抄袭”。
解决方案:“透明使用 + 自主主导”
AI仅限辅助工具,可用于:
语法润色(Grammarly/DeepL);
代码调试(Copilot解释报错);
头脑风暴(“有哪些评价模型可用于环境评估?”)。
严禁:
让AI生成模型逻辑或结论;
直接复制AI输出内容。
如实填写《AI使用报告》
坑点五:文件管理混乱 → 效率暴跌
典型表现:
微信群刷屏上百条消息,关键信息被淹没;
文件命名如“final_v2_newest_final.py”;
数据私聊发送,队友找不到;
群文件过期,临交稿前重跑代码。
解决方案:建立标准化团队文件系统
推荐使用 Google Drive / 阿里云盘 / 腾讯微云 创建
文件命名规范:日期_作者_内容简述(如 20251108_Li_ModelA2.ipynb);
禁用微信传关键文件:重要资料一律上传至共享文件夹。
扫码咨询HiMCM备赛辅导及时答疑解惑!
扫码免费领HiMCM竞赛获奖论文集+历年中英文真题集+必备参考书等⇓

